女子辞职陪娃战多动症,助近万家长解焦虑

女子辞职陪娃战多动症,助近万家长解焦虑

金秋如 2024-12-19 未命名 270 次浏览 0个评论
一位女士因孩子被诊断为多动症(ADHD),生活轨迹发生了巨大变化。面对这一挑战,她毅然决定辞职回家,全身心投入到陪伴孩子成长和治疗的过程中。这一决定不仅体现了母爱的伟大,也让她深刻体会到了多动症家庭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和挑战。,,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,这位女士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。她开始通过社交媒体、线上论坛等渠道,与其他同样面临孩子多动症问题的家长分享自己的心得和体会。她的真诚和热情很快得到了广大家长的认可和响应,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互助社群。,,在这个社群里,家长们相互倾诉、相互鼓励,共同探索适合孩子的治疗方法和教育策略。这位女士也凭借其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,为近万名家长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支持,帮助他们缓解了因孩子多动症而带来的焦虑和困惑。,,她的善举不仅让更多家庭看到了希望,也推动了社会对多动症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和理解。她的故事告诉我们,面对困境时,坚持与努力总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,而母爱更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之一。

河南广电融媒体记者 冯靖雯/文图

李华呆呆地坐在床边,又起身在客厅来回踱步,想要拿起手机,最后还是怯怯地放下。开学第一天,儿子小宇被早早送入学校,听说小学老师管得严,她担心小宇表现不好被撵回家。果然,一节课的时间,魔咒般的手机铃声响起,催她10分钟内把孩子接走。这是李华最害怕的事。

三年前,小宇被多家幼儿园劝退,到医院的检查结果出乎她的意料,导致这一现象的诱因,居然是一家人从来没当回事的“坐不住”。医院的测试结果是“多动症阳性,重度,儿童存在与实际年龄不相符合的注意力短暂,难以集中,活动过度等特征”,这也让李华注意到一种叫做“ADHD”的疾病。

事实上,被很多人认为是正常现象的“调皮捣蛋”,是超出范围的行为异常,但这却没有引起父母的足够重视。这几年,辞去工作带着儿子康复的李华,还通过网络帮助近万家长缓解焦虑。

自由“奔跑”的孩子

2018年的一个上午,家住郑州的李华带着刚被退学的小宇到一家新幼儿园交学费,李华再三交代儿子一定要听老师的话,不要乱跑。

可是,原本信心满满的老师当天下午就打来电话,“赶快来把孩子接走吧,上着课他在班上跑来跑去,根本不听指令。”李华接到电话后立马赶到学校,眼前的场景让她愣住了,小朋友都在小菜园玩耍,只有五岁多的小宇拿着土坷垃到处扔,园长和老师站在边上手足无措。

“孩子目前的情况没有办法正常上学,可能是多动症。”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园长直言问题所在,建议李华带着孩子去医院看看。

这已经是小宇第五次被幼儿园劝退了。这几年,李华最害怕接到学校老师打来的电话,内容都是如出一辙的“投诉”。

李华拼命回忆,儿子确实和别的小朋友不太一样。

“在家里,他总是没有目的地跑来跑去,叫他也不回应,抓都抓不住。每次犯错,我们都批评他,但是孩子好像‘没记性’,永远不知道是犯错了。”李华上班忙,孩子一直都由爷爷接送,“很多人都说,孩子这样是调皮,还有人夸他聪明呢。”

小宇说话比同龄人晚,经常说了一大堆,大人只凭着感觉猜大意。四岁多,小宇才能正常开口说话。

“一岁多叫爸爸妈妈很清楚,慢慢地发现他词语之间衔接不好,很难说一些简短的句子。”李华并没有在意,因为常听人说,小孩说话晚属于正常现象,“生活中的很多词语他都不能理解,我就在家一个一个教。”

上幼儿园之前,小宇没有离开过妈妈的胳膊。为了不让小宇搞破坏,去哪都把他抱在怀里。

为数不多的游乐场玩耍,小宇不是推倒了别的小朋友刚堆好的积木,就是抢走了别人的玩具,导致其他家长纷纷指责李华没有管好“熊孩子”。

有一次,李华带着小宇去买菜,刚离开视线一秒钟,儿子就开走了路边没有拔钥匙的电动三轮车,直到撞上一辆车才停下。

家长指责,老师劝退,班里的同学和小宇也玩不到一起。用李华的话说,100个家长见到他,就有100个家长想骂他。

他只是生病了 不是“熊孩子”

问题到底出在哪儿?李华决定带着孩子去医院检查。

经过一系列测试和问卷调查,小宇的AYP(脑工作能力指数)仅为17,注意力很差,多动症测试得分高达21,在严重程度上为重度,被评定为多动症阳性。

女子辞职陪娃战多动症,助近万家长解焦虑

这个测试结果,给了李华重重一击。

多动症又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(ADHD),主要表现出与年龄不符的注意力不集中、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或情绪冲动,常伴有学习困难、品行障碍及情绪障碍等心理问题。

因为注意力不集中,认知能力差,小宇第一次参加考试,根本不知道要在试卷上作答,交了白卷只能以0分收场。

李华的老公开了一家店铺,每天忙于生意,很少有时间管孩子。

每逢周末,李华都会带着小宇到店里,也会鼓励他和其他商铺的孩子玩。有一次,小宇被几个八九岁的孩子围在墙角,拿着扫把击打,这一幕刚好被李华撞到。细问才知道,小宇已经不是第一次被这群孩子欺负了。

不喜欢在人前诉说的李华,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。

“老师说小孩乱动,训练姿势的时候也不听管教,甚至对老师出言不敬。骑车带他回家的路上,我真的有点想不开……”社交平台记录了她很多崩溃的瞬间,也记不清自己默默哭过多少次。

李华曾想过放弃,也想过把孩子送去武校。但这些想法仅在脑海停留了数秒,静下心来她还是决定辞职,专心带小宇康复,“他不是熊孩子,他只是生病了!”

曾经的倒数第一考了100分

在学校,小宇经常坐最后一排,每次考试都在倒数第一和倒数第二之间徘徊。

孩子不管会“废”的。

李华开始在网上搜集大量资料,先后跑了多家医院测评,最终得出结论:这种小孩不会自愈,必须长期康复训练。

康复过程是漫长的。李华把儿子的情况跟班主任详细解释,决定先做训练,再抓学习。

在第一家医院做康复时,去一次花费3万多元,一个星期要去六七次。后来,李华看到别的医院宣传7-15天就能完全治好,就换了医院,头上贴了一堆管子,测脑电波,刺激前庭,一天下来治疗费2000多元。李华感觉到,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。

在街头,李华随时注意能提高孩子注意力的培训机构,街舞、钢琴、跆拳道、画画、下棋,这些兴趣班她都带小宇试过,没有一个能坚持下来。

“他学的时候也很努力,但没有这个天赋,怎么练都不像样子。”最后,李华给儿子报了搏击课,又找到一家专业机构做康复训练。

这样的训练状态保持了大半年的时间,每天到家接近晚上十点,空闲时还要做按摩、触觉训练、跳绳。

“小树苗都是慢慢长起来的,别人长得快,咱长得慢不要紧,多用心就行。”李华不停地给自己打气,老师每天都会把新学的内容发给她,学会后再重新教儿子。

三年下来,李华带着儿子四处求医,治疗费先后花了近30万元。

“只要他比以前好,我就使劲夸。犯错了,我就讲道理,孩子慢慢懂了,会考虑后果,从而克制自己。”时间长了,小宇上课不再随意走动,并且能坚持听完一节课,成绩也由20多分提高到90分,“一年级下学期还得过100分,最后稳定在全班中间名次。”

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她帮近万家长缓解焦虑

“双减”后,学校不再考试,李华轻松许多,经常拍下儿子的手工作品制作成短视频,吸引了近20万点赞量,收获一大批粉丝。

除了日常夸赞,李华每天都收到很多家长私信,倾诉养育多动症孩子期间的各种焦虑。

“医生说我家小孩是弱智,很严重,社交能力也不行,感觉天都塌了。”

“家庭小事累积太多,我和老婆差点离婚。”

……

由于私信太多,李华无法一一回复,就开直播,回答家长的疑惑。还建立微信群,来自全国各地的网友入群,感叹多动症家庭找到了“组织”。

江西南昌的陈慧丽,常年在外打工,儿子出生就放在老家由公婆照看。

去年,老师打电话告诉她,正在学校上课的儿子突然不见了。经过多方寻找,才发现在操场上独自玩耍。

虽是虚惊一场,还是引来了老师的“投诉”:孩子经常上课期间突然站起来,在教室乱走动,影响教学秩序,建议退学去医院看看。

在当地儿童医院,陈慧丽的儿子确诊为多动症。因为是中度,医生不建议吃药。

“去年我曾经想过去死。有一次,我和两个小孩同时生病,孩子爸爸在50公里外。从来没有想过小孩怎么会这样,整个世界都崩溃了。”确诊后,陈慧丽辞去工作将孩子带到身边,省会治疗费用高,县城医疗资源有限,儿子的病该怎么办?

就在这时,陈慧丽认识了李华。

“每次遇到不顺心的事都会跟她聊,在群里,很多家长一起讨论,互相分享经验,也感觉自己不那么无助了。”现在,李华带着儿子上康复训练课程,并坚持带着孩子在家跳绳、按摩,孩子的情况也逐渐好转。

聊天中,李华得知,他们的孩子小到2岁,大到13岁,都患有多动症或者感统失调,很多家长常年在校陪读。

“我从大厂总部辞职回到家乡小公司,就是为了陪伴孩子。”

“有得必有失,得先把孩子的自信捡起来。”

在微信群,来自各地的家长互相倾诉,有些家长还会分享经验、给新进群的答疑解惑。小小的群由一开始的负能量满满,逐渐成为家长的“加油站”。

男女比例4∶1 患病女孩更容易被忽略

数据显示,我国约有2300万儿童青少年ADHD患者,患病率约为6.25%,而儿童多动症患者的总体就诊率不到10%。

什么原因导致就诊率这么低?

生活中,大部分家长意识不到也不想承认孩子患有多动症,反而将原因归咎于“调皮捣蛋、小时候都这样、打一顿就好了”等。

真不是打一顿屁股就能解决的事儿!

有资料显示,多动症和遗传因素有关,但李华并不这样认为,“家里的老二非常聪明,就是人精。”但她也疑惑,自己的时间和心思都用在了老大身上,几乎没有管过老二。

“其实和教育环境、家人关注度的多方面是有关系的。家庭教养不好,没有养成好习惯,小孩就会比较随意。小孩到一个地方随意跑,家长不制止,就会助长孩子的病情,有些到成人还是这样。”郑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副主任赵向说,多动症是多因素造成的心理行为疾病,一般智力正常,症状表现为小动作比较多,多动、冲动,且超过一定范围。

据他介绍,科室每个月会接诊几十例多动症儿童,3岁以下表现不明显,一般是进入幼儿园后被学校老师发现。

据了解,多动症的临床患病男女比例约为4∶1,患病女孩更容易被家长忽略,有些甚至到上大学才意识到需要治疗。

尽管多动症的发病病因并不十分清楚,但它仍然是一个可治疗的疾病。

“效果大多是好的,也不排除难治的。临床治疗上,有个分界线,6岁以下主要是行为干预,或者服用中药,6岁以上可以吃西药辅助治疗。”赵向建议,家长平时要注意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,不要等超过一定范围,被老师“退学”才引起重视。

前几天,教育部明确,要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。消息一出,不少家长也纷纷提出意见,希望多动症孩子能得到更多关注。

“我也一度非常焦虑,其实我想说,不要拿孩子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,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。”李华呼吁,多动症不仅需要家庭的关爱,更需要社会的“正眼相看”。

(为保护未成年人,文中李华、小宇、陈慧丽皆为化名)

转载请注明来自湖南百里醇油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女子辞职陪娃战多动症,助近万家长解焦虑》

百度分享代码,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

验证码
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270人围观)参与讨论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

Top